滕張佳音
一、適婚而未婚的挑戰
在馬太福音19章 10—12 節,耶穌指出不嫁不娶是一種的領受,而在哥林多前書 7 章 7節,保羅勸勉教會的弟兄姊妹像他一樣守獨身,並同時指出各人領受神的恩賜也有不同。 ” 領受 ” 在原來的意思是有能力接受到神給我們那值得羡慕為天國而守獨身這最高層次的情操。 然而這卻不是人人靠自已有能力去領受的。
其實,一個人能結婚與否取決於神的帶領。 然而除了神的旨意外,其中也牽涉到人的領受與取向。 而在教會中,未婚的弟兄姊妹多不願意接受獨身的說法,只說現時仍是單身去形容自己的狀況。 為什麼弟兄姊妹會害怕用獨身這詞彙? 因為適婚而未婚的過程中委實有很多挑戰,而我們害怕去面對這些挑戰,加上來自父母親友各方面的壓力和環境的衝擊,造成我們心理上的困難。
首先就是自卑,多少自覺不夠好才不能結婚,年復一年,年華飛逝,就更添自卑感。 另外一種心理上的困難是孤單,尤其是女性,一般盼望可以依靠或依賴別人而支撐自已的人,看見別人一雙一對的、而自己卻仍是形單隻影,有時真會孤單得發慌。 此外,也會面對生理上的困難,例如情緒的低潮,女性最普遍是月事引致週期性的低潮,又或許思想上偶有出軌的傾向等。 如果處理不當的話,有些信徒可能會陷入色情刊物和圖片的試探中,甚至沉溺在自慰自瀆、不能自拔的惡習裡,不知不覺地被情慾捆綁了。 另一種可能是將生理上的需要投射在第二或第三者身上,這也是一種危機。 遇到某個可能的物件,就容易陷入不必要的遐想、不健康的單戀或暗戀當中,影響自已的身心靈。 若不及早醒悟,可能發展出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內心的掙扎不易平伏,有些人在精神上也會出現問題,需要接受專業的輔導及治療。
另外,心理上的困難也容易造成我們對同性朋友有著極大的佔有欲,若不警覺,嚴重的會發展成同性的戀情。 所以,在適婚而未婚的過程里,要留心面對這些挑戰。
二、適婚而未婚的自我省察
適婚而未婚的人需要常常自我省察。 首先要認識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孤單感、失落感和空虛感。 要明白一個正常的人,是會有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偶有情緒低潮、渴望結婚的衝動和性的困擾等現象。就算有為天國而獨身的領受,也不是說我們從此以後對男女感情事就變成無動於衷、對情欲試探就免疫了?! 事實並非如此,獨身的人一樣有他 / 她的需要,只是我們如何靠主聖潔自處。 因此,要認識到自己週期性低潮只是一種現象。 我們無須內疚,反要將它的規律記錄下來,並提醒自已這不是自己真實的需要,只是人生理上週期性的一種低潮而已。 但如果真的出現情慾的掙扎時,我們要檢視真正的自己,有沒有越軌的思想、有沒有主動地去犯罪、甚或沉溺在罪中之樂中呢? 如果在行為上已犯罪,就該第一時間在主面前對付這罪;如果是思想上的軟弱,就要像保羅明白這場靈欲之戰的真理。
我們雖然偶有墮入肉體的軟弱中,若不是自己願意的、更不是故意的,但卻在痛苦掙扎之中,須明白一顆認真追求認罪、悔罪、離罪的心靈是主所喜悅的(詩34:18)。 只要真心對付罪,在基督里是不被定罪而得著釋放,且立志要靠主不順從肉體、只服從聖靈(羅7:18—80),將身體獻給主作義的器具,而不再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了(羅6:12—14)。
多操練祈禱,就能影響我們潛意識的傾向,且在神的話語中去面對自已身體上、生理上及心理上所帶來的掙扎,多思想這位聖潔光明至高的神,也求他加力量幫助我們勝過種種的試探,用他所賜的智慧和方法去戰勝情慾的泛濫。
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檢示自已,留意自己有否不正常的傾向? 例如:性格有否漸趨主觀和偏激? 或試圖扮演另一種性別角色? 有否逐漸養成一些怪癖? 或心態上漸趨孤僻? 當看見弟兄姊妹有物件了,自已會為他/她感恩? 還是諸多批評、有意無意地盼望他們分手呢? 我們歡喜出席別人的婚禮嗎? 看見幸福快樂的家庭時,心裡的感受怎樣呢?自己對異性會不會過份敏感呢? 會不會覺得別人常常注視自己、對自己有傾慕,只是沒機會說出口而已? 有否造夢也夢見自己與這異性結婚、甚至親熱…… 透過這些自我檢察,避免自已陷入身心靈困擾、甚至情慾捆綁之中。
三、單身的優點
在哥林多前書7章保羅提到了單身有很多的好處,但談到婚姻時,卻指出與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為妙。 與此同時,保羅也指出結婚的人必受苦難,例如懷胎的苦、生產的苦、教養的苦等。 但論到單身則可以無所掛慮,已婚者需承擔家庭的責任、經濟的擔子、憂柴憂米、掛心孩子的成長等,所以單身無所掛慮是何等快樂的事。 主賜單身的可以殷勤地事奉主,專心的為主,單單討主的喜悅,沒有分心的事情。 而結了婚的人則要學習彼此順服,彼此相愛,討對方甚至對方家人的喜悅,因此有許多分心的事情需費周張。 例如:筆者也可以見證結婚之後,相比過去四十六年單身的日子,的確多了許多事情叫自已分身不暇,決定事情也必須考慮到配偶的需要及尊重配偶的意見,真的沒有單身時那麼的專心。 因此我常感謝神賜我過去四十六年單身的生活,使我可以全心全意服事他。 所以,如果神繼續容讓我們單身,那是好事,無須因單身而自怨自艾。
7章10—11節保羅又指出已婚的無論如何都不能離婚,所以未結婚的還有盼望,結了婚的如果不是嫁娶到一個好的物件,所面臨的苦難,需要付上許多代價去忍耐和遷就。 配偶是最”貼身”的對付,使我們生命有更刻骨銘心的磨鍊與成長。 就連西方哲人蘇格拉底深切經歷后也幽默地自嘲說:若婚姻不美滿者,可以成為哲學家!
因此,不要輕言嫁娶,誤以為脫離單身就必得幸福,可能婚後的苦難更大,宛如逃離一個火海卻跳入一座刀山。 7章20和24節保羅勸導我們要守住自己的身份。 7章26—27節告訴我們不要切求改變現今這身份,安於現今神所賜給我們的身份。 神若安排,我們就進入結婚,否則,不結婚也是一個智慧的選擇。
所以要開心積極地善用我們今天有的時間去事奉神,若然有一天神真的為我們單身的預備婚姻,我們便可喜樂和健康的進入婚姻的關係中。 守住現在的身份,不要強求或妄求改變,神是我們的天父,他會為我們的人生有了最好的安排。
四、如何建立一個健康快樂的單身生活?
第一是美化生活的環境。 美化家居,令自己喜歡回去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就算單獨生活,也要像個家。 將它打理得舒適,並不一定要花許多錢,最重要的是使它有生氣,務必讓自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樂窩。 單身的也可以與人分享居所,例如與家人同住,或與一個相熟的家庭同住,或與同性的肢體共住。 可以相互照應,也在與人相處的生活中,使自己的性格得以平衡。
第二是安排適當的娛樂。 單身的工餘時間並不是刻板枯燥乏味的。 培養一些興趣,也可以讓自己有多元化的發展。 這些興趣可以令自己的情緒得以舒緩,例如下廚、閱讀、聽音樂、種植、插花、養寵物、旅行和運動等,最主要的是使自己身心健康平衡。
第三是尋找生存的意義。 找一份自已覺得有意義的終身職業。 是自已可以投資人生的、是對人類有貢獻的、令自已生活充實的、也可以增加自信的工作,避免讓自己陷入自卑自憐當中。 事實上,世間也有許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工作,例如:救援、教育和服事老弱孤寡等工作。 要找一份可以發展所長又具意義的終身職業,或先去進修裝備自己,準備參與服務人群、建設社會。 好的職業令自己覺得很有存在的價值。 當然,我們更可善用工餘的時間去追求屬靈的事、裝備自己、熱心投入事奉、參與傳福音搶救靈魂,或在教會中牧養群羊等聖工、為天國的大業而努力,這是最具永恆價值的工作。
第四是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人需要有正常的人倫關係,要學習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 中國人注重天倫親情,不要因為自己信了主而與未信主的家人關係疏離或對立。 家是我們的根,有正常的的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 而未信主的家人的靈魂也是十分寶貴,
我們要學習主道成肉身的生命與生活態度,願意與他們同住,給他們看見主的真實,我們也可享受天倫之樂。
第五是要建立同儕的友誼。 不要孤芳自賞,學習廣結朋友,無論是主內或外面的朋友。 我們須建立主內同性的知己靈友,可以溝通相同價值觀和屬靈的事情。 在平輩中學習彼此信任、彼此聆聽、彼此支援,建立真摯的友誼。 而廣結教外朋友,使我們有作見證的機會,以免基督徒生活變得狹隘。
第六是尋找具體愛的物件。 萬一父母、朋友、親人都已經不在或因各種因素離開,我們不妨考慮領養孤兒,或學習照顧家族中的後輩子侄,透過與孩子(們)相處,用愛心、用錢財、用時間培育孩子(們)成材,是一件何等快樂的事 !
最後,必須保持與神的關係,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人本有豐富的感情,要將我們的愛情澆在主的腳前,好像馬利亞打破玉瓶、把香膏獻給主(約12:3)。 就如雅歌書所說的,神是我們的良人,是我們的朋友(歌5:16),是我們可以傾訴的物件。 所羅門王有成千妃嬪,最後他發現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的,反要敬畏日光之上的真神(傳12:13),然後他就進入傳道書之後雅歌書所說的,要與神建立好像良人與新婦這樣靈密的關係,常常等候主隨時再臨(歌 8:14) 。 我們要將感情昇華,明白父神有永恆的計劃。 地上的婚姻有一天總會過去,羔羊的婚宴才是最終極的(啟21:2)。 地上才有夫妻關係,在天上是不嫁也不娶了(太22:30)。 求主幫助我們愛主更深、靈性穩定、靠聖靈能力勝過情緒、勝過肉體的情慾,有健康的身心靈。 做一個喜樂的單身貴族,享受神所賜我們勞碌得來的份(傳5:18)。 又要操練單獨的藝術,學習不一定要有人陪伴在旁,也可以靠主獨樂樂。 不要受結婚與否的問題所困擾,要認識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份。 婚姻要出於神旨意才好。 勿誤以為結婚之後就能解決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困難,勿為結婚而結婚,不要羡慕人有我有而降低自己的標準,特別是信仰的標準,因為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例子屢見不鮮。相反地,也不必自我要求過高,拒人於千里,兩種極端也是不好的。 但願我們無論在單身或已婚的日子中,凡事都能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神,阿們!
(本文根據滕張佳音師母的錄音整理而成,由滕師母授權在本刊刊登。 )
滕張佳音博士〈適婚而未婚,怎辦?!〉。北京守望教會《杏花》(2008年夏季號),頁83-85。
轉載自:https://t5.shwchurch.org/2012/09/20/适婚而未婚,怎办?!/#
滕張佳音〈如鷹高飛〉《道在今日:10位牧者精選給你的10篇講章》

上帝的道是永恆的,傳道者從永恆的道中,講出適切此時此地的道。講道必須適切此時此地,聽道者從聆聽適切此時此地的道,認信上帝的道是永恆的。十位牧者各自精選一篇講章,讓我們得見原為當時當地而宣講的道,因源自永恆的道,竟能在此時此地,再一次光照我們。道在永恆,也在今日。
1.如鷹高飛
作者簡介:滕張佳音博士-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長。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

於九七回歸前,筆者曾以公元二千福音運動婦女組(Women's Track of AD2000 & Beyond Movement)東北亞洲區代表的身份,進行了一項香港女教牧問卷調查,以了解六四事件之後、九七回歸之前,香港教會人才嚴重流失、領袖層青黃不接之大形勢下,香港女教牧的狀況及領導擔子如何。是次普查只收了二百九十九份回卷,佔當時全港估計的八百七十一位女教牧近三成半(34.3%),並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發佈了〈1996香港女教牧普查〉的統計結果。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

過去華人教會在討論女教牧議題時,多從聖經釋經、神學立場、歷史回顧、個人經歷、觀察分析,甚至加上地區性及教會性的文化傳統予以詮釋,不時帶著各人的情意結作各自表述。故在敏感的議題上,常常難以達至共識。「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乃由建道神學院與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委託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助,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初以問卷形式向香港女教牧作全面的調查並統計分析。
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

講題: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發佈及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語言:粵語
日期:2010年6月21日
性質:研討會
主辦:建道神學院
地點:宣道會希伯崙堂
溫柔的勇者:剖析男女彼此同工雙贏祕笈

由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於十月十二日下午假帝景酒店舉辦專題研討會「溫柔的勇者」。聚會由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顧問滕張佳音博士及執行委員梁林天慧博士擔任講員,有接近百名姊妹參加。就「溫柔的勇者」的講題,滕張佳音博士。
適婚而未婚,怎辦? !

其實,一個人能結婚與否取決於神的帶領。 然而除了神的旨意外,其中也牽涉到人的領受與取向。 而在教會中,未婚的弟兄姊妹多不願意接受獨身的說法,只說現時仍是單身去形容自己的狀況。 為什麼弟兄姊妹會害怕用獨身這詞彙? 因為適婚而未婚的過程中委實有很多挑戰,而我們害怕去面對這些挑戰,加上來自父母親友各方面的壓力和環境的衝擊,造成我們心理上的困難。
上帝的女兒們當自強

聖經記錄了歷代許多上帝的兒女們佳美的腳蹤,她們曾在家庭苦困中克盡母職及婦道、又在卑微貧乏的環境中堅持操練敬虔生活、並在身處危機中勇破難關。「我本軟弱主剛強」,在困難逆境中更經歷上帝的恩典,也更提煉我們堅毅豐盛的生命素質。上帝的女兒們當靠主自強!
我為自己是女性來慶祝!

神視女性為祂盟約的一分子。在舊約的族長時期,女性也可以與男性一同參與敬拜、一同聆聽律法(申卅一12 )。神又興起傳講祂話語的女先知米利暗(出十五20)、底波拉(士四4)、戶勒大(王下廿二14);無論男女均可許願作拿細耳人(民六1)。箴言卅一章備受稱讚的才德婦人活現在路得、哈拿、亞比該、以斯帖等人身上。約珥先知預言末後的日子,神要不分性別地將祂的靈澆灌在祂的僕人使女身上(珥二28~29 )。
男女大不同

回想結婚之前,我已一個人快快樂樂地生活了四十六個年頭,而且從二十歲出頭開始,亦不時單人匹馬往返北美洲及亞洲等地;及至信主後不斷有機會擔起領導和主管級的事奉角色,很少遇到因性別而來的歧視。因此,我一向所認識的自己也算是屬於客觀、理性、開明、穩健、獨立果斷之類,有時與男性合作多了,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女性;加上在所遇的弟兄中,也有些性格較怯懦倚賴、優柔寡斷的,更覺得必須要以個別的獨特性向及恩賜表現來看待各人,而不能純以性別來予以區分,倉促地把人定型。
作者
陳志賢、陳梁頌玲醫生伉儷
¤ 陳志賢醫生,曾任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短宣中心及牧職神學院校醫多年
¤ 陳梁頌玲老師,牧職神學院輔導科講師、輔導中心主任及校友牧關
¤ 2022年7月定居加拿大,夫婦開始擔任「國宣訓練講師」
作者
黃雪卿老師
希華文化交流中心董事,生於香港,1996年隨夫(黎富文) 前往以色列進修,及華人教會協助事奉,育有一子以樂,希望整合和傳承在這裡生活經驗,將聖經更真實的一面,帶回基督徒世界,豐富你們對聖經的明白。
作者
鄭媛元博士
■ 信仰:
o 2005 年於北美浸信會溫哥華信友堂受洗歸主
o 曾任教會出版事工同工,教會堂刊編輯,信友之家組長,區導師
o 2014 年回國,在教會中建立並帶領小組;FAR 海歸事工;校園事工;個人關懷輔導
o 2018 年蒙召,奉獻作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