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
199 Views

「2009 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委員會委員《時代論壇》2009年11月6日。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6347&Pid=5&Version=0&Cid=220&Charset=big5_hkscs

滕張佳音

於九七回歸前,筆者曾以公元二千福音運動婦女組(Women’s Track of AD2000 & Beyond Movement)東北亞洲區代表的身份,進行了一項香港女教牧問卷調查,以了解六四事件之後、九七回歸之前,香港教會人才嚴重流失、領袖層青黃不接之大形勢下,香港女教牧的狀況及領導擔子如何。是次普查只收了二百九十九份回卷,佔當時全港估計的八百七十一位女教牧1近三成半(34.3%),並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發佈了〈1996香港女教牧普查〉的統計結果。2

十三年後,香港教會女教牧人數已倍增達一千七百六十二人,3筆者又與建道神學院及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等一眾同工義工,再向全香港教會的女教牧(包括全時間、部份時間、進修中及等候工場中的女教牧,不包括機構的女同工或女宣教士)進行了〈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於二○○九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共寄出一千六百廿五份問卷給香港教會女教牧填寫,截至二○一○年一月初,共收回一千○九十四份問卷,回應率逾六成半(67.3%),有效問卷有1,082份,反應積極。是次統計結果於二○一○年六月廿一日發佈會暨研討會「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上簡報並進行研討。4

〈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乃隨著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2009香港教會普查〉同年的年底進行,是向全香港女教牧「個人」發出的問卷,有別於〈2009香港教會普查〉向「教會」所發的問卷。是項研究嘗試全方位地去了解及素描出今天香港教會女教牧的新面貌,問卷內容涵蓋香港教會女教牧最新的個人狀況、婚姻及家庭情況以及事奉及領導實況等。

香港女教牧的十年變化

筆者把一九九六及二○○九的兩次研究作出比較,並將有關數據及分析結果詳載於最新出版的《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一書內。通過是項研究所得最寶貴的發現,就是具體看見香港教會女教牧們集體的精神面貌。無論在九七前或回歸十多年後的今日,她們仍是那默默耕耘、盡忠職守的一群。她們大多是思想正向、態度忠誠、積極堅忍、以事奉為念、以個人需要為輕。她們是神家中的屬靈母親、是多變時代中教會的「鎮山之寶」。她們的付出與擺上,贏得眾信徒尊重及愛戴。她們委實是神國尊貴的使女,值得香港整體教會引以為傲的!

研究結果反映香港教會及會眾在對待女教牧的事奉安排、薪酬待遇等方面,都比從前進步。特別在單身女教牧步入婚姻後,仍接納她們以全時間或部份時間繼續參與牧職事奉,漸漸擺脫過去「女傳道嫁不去、嫁了就難以事奉」那種家庭事奉兩難存的抱殘守舊觀念。此外,研究顯示已婚女教牧人數現已稍多於單身女教牧,已婚女牧師更比未婚女牧師為多,展示新一代女教牧「健康正常」的事奉人生。惟盼香港教會在按立女牧師的制度上認真落實執行,使女教牧的教導恩賜及牧養職份能被全會眾公開肯定。此外,香港教會亦須留意鼓勵更多年輕的姊妹起來,投身今天牧養兒童及青少年會眾的急切需要。

台、美女教牧的事奉面貌和心靈輪廓

香港區以外,筆者又邀得中華福音神學院蔡麗貞教授參照〈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的內容,在台灣地區進行〈2010台灣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的研究。該研究亦只針對在教會中服事的女教牧(包括全時間、部份時間、進修中及等候工場中的女教牧,不包括機構的女同工或女宣教士),並新增數題有關「全職蒙召」與「受過完整神學訓練」的師母身份的題目。台灣地區採便利抽樣調查,由中華福音神學院研究中心統籌,於二○一○年五月至六月透過不同管道邀請台灣北部、中部及南部的教會女教牧,以不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北、中、南等地的調查,分別係由中華福音神學院、中台神學院、聖光神學院負責執行問卷發放及回收,共發出七百六十七份問卷。最後共回收三百份有效問卷,回收率近四成(39.1%)。

因本文篇幅及筆者功力所限,筆者未能進一步作全面性跨地域的比較分析,但從表面數字比較看來,台港兩地的調查結果,有不少地方均值得進一步探究深思,這裡只略舉一二。例如,台灣受訪女教牧來自逾五成半(55.6%)的教會有按立女牧師的制度,比率低於香港(60.0%)的近半成(4.4%)。但台灣受訪女教牧已有逾一成(13.8%)被按立為女牧師,比率高於香港(8.9%)的近半成(4.9%),反映台灣有按立女牧師制度的教會較有效率地執行此制度。

又例如,台灣單身女教牧對於婚姻的態度,有三成(30.9%)「十分渴望」,但也有近兩半(24.7%)表示「享受單身」、近三成(29.6 %)認為「可有可無」。回望香港有回應的四百九十七位單身女教牧在同類問題的數字,有逾三成半(179人,36.0%)表示現時對婚姻的態度是「可有可無」,另逾兩成半(136人,27.4%)是「享受單身」,只有逾一成半(78人,15.7%)表示「十分渴望」,處處反映出香港單身女教牧對婚姻的渴求普遍低於台灣。其他數據亦顯示困擾香港女教牧情緒最主要是來自「事奉」(平均數3.13),而「感情」(平均數1.76)的困擾則屬最少的。這是否說明香港單身女教牧愛工作逾於愛情?還是在女多男少的形勢下,專心事奉更實際呢?!「師母」的角色是否台灣單身女教牧的出路?歡迎有興趣者繼續探究。

蔡麗貞教授表示,台灣教會過去鮮少進行類似的調查,因此對女教牧事奉的印象,多半只能停留在少數個案的特殊經驗,至於整體的輪廓則不易掌握。缺乏對現況的了解,將會影響女教牧在裝備期間的努力方向,也會影響其進入事奉工場後的支援與協助。深信「2010台灣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的研究,將掀起多方的關注、討論及革新。港台以外,筆者亦邀得《還我伊甸的豐榮──從聖經、歷史和社會問題探討婦女的身份與角色》及《兩性復和──男女在基督裡成為一》的編著者邱清萍女士,把她近年在北美(美國與加拿大)華人女教牧中有三次小型的問卷調查作出簡報及比較,包括:〈2001北美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共有八十位女教牧回應、〈2006北美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共有廿四位回應、〈2010北美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共四十四位回應。從數據反映女教牧的身份與角色在今天的北美(特別是美國)仍然普遍未被肯定,姊妹的恩賜在華人教會中仍多被困囿,實在教人婉惜!

香港︰普世華人教會的重要參考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不單透過一九九六年及二○○九年兩次女教牧問卷調查作比較而凸顯香港教會生態之變化;更把香港、台灣、及北美三地區的數據一一作對比以嘗試勾勒出今日華人教會女教牧的輪廓。書中彙集了〈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發佈會暨研討會上,劉美蘭傳道、黃瑞君牧師、梁家麟博士、張美薇牧師、李寶珠博士、陳秀賢牧師、楊詠嫦博士、胡志偉牧師等領袖的回應文章,使這研究結果涵蓋已婚與單身女教牧的角度、女牧師與女傳道的角度、男教牧與女教牧的角度等方方面面的討論;再加上黃玉明博士尋根究源的〈香港教會女性牧職的發展歷史初探〉,及馬來西亞卓秀蘭牧師的〈女性屬靈領導的定位和提升〉等文章,使讀者的視野可以從香港橫跨到台灣、北美,以至馬來西亞,規管四地華人教會對女教牧課題的最新情況。可惜今次未及探討中國教會的女教牧情況,5倘若能把兩岸三地女教牧的實況作一全面的比較,將是一項有趣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過去華人教會在討論女教牧議題時,多從聖經釋經、神學立場、歷史回顧、個人經歷、觀察分析、甚至加上地區性及教會性的文化傳統予以詮釋,不時帶著各人的情意結作各自表述。故在敏感的議題上,常常難以達至共識。今次讓我們通過這些統計數據的冷知識,探究事情的實況,好叫各人在上帝面前正視問題。

相對來說,香港女教牧是幸福的,雖然香港教會仍有進步的空間,但至少香港女教牧在教會中是被賦予一個清晰的身份、可以有獨立的角色參與各項事奉,這個基本的土壤才能培育出一代一代終身事主的使女。香港的樣板,亦將成為普世華人教會一個重要的參考。廿一世紀的今天仍有不少教會,特別在北美及台灣地區,有形無形地,把清楚蒙召、受過正規神學訓練的女教牧,視為可有可無、或買一送一的附屬品,實在浪費了神國度中寶貴的人才,需要個別教會及宗派認真檢視的。

邱清萍女士在書中其文章最後作出了鏗鏘有力的呼籲:「教會在兩千年的歷史中,曾透過謹慎的釋經、辯論、廣泛的研究、討論與對話,在一些重要的神學性或社會性的立場上作出更新與改革。甚麼時候北美教會的領袖們也覺醒,他們對姊妹(包括身邊的妻女、教會的女同工)在事奉上的限制,也是一種有損神的形像和虧損神國度資源的行為,需要悔改與更新。」她真誠的呼籲,華人教會又願否謙卑聆聽及深入反省呢?

(分題為編者所加)
時代論壇第一二五○期.二○一一年八月十四日

  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教會普查研究小組:《香港教會未來趨勢》(香港:香港世界宣明會,1996),頁168;〈http://research.hkchurch.org/stats/stats_8.htm〉(下載日期2011/8/6)。根據一九九四年全港教會概況普查研究報告,全港有二千二百廿四位受薪教牧同工(包括主任牧師、堂主任、牧師、傳道/宣教師及傳道幹事/助理),女教牧同工佔近四成(881人,39.6%),與當時發佈的〈1996香港女教牧普查〉所估計的八百七十一人相差十人。
  2. 張佳音:「〈1996香港女教牧普查〉統計分析報告」,滕張佳音編《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 (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頁271-289。
  3. 根據二○○九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組編:《200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0),頁2,22-23。二○○九年全港受薪教牧同工共三千六百七十一人(另有義務教牧同工230人),受薪教牧同工女性比率為47.9%(即100名教牧同工中有48位是女性)。照此比率推算,全港受薪男教牧同工有一千九百○九人,女教牧同工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二人。
  4. 〈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調查:牧師少於一成、逾半沒轉工〉《時代論壇》,二○○九年六月廿二日;下載自〈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60226&Pid=5&Version=0&Cid=220&Charset=big5_hkscs〉(下載日期2011/8/6)。
  5. 「一九四九年,全國女牧師不足十人;至一九八六年,全國約有五十名女牧師;而一九九四年女牧師增至二百廿三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牧師人數的遞增速度遠遠超過了男牧師,據中國基督教婦女事工委員會不完全統計:至二○○三年,全國已按立女牧師三百七十八位,其中95%以上是文革後按立的,佔全國牧師總人數的24%。全國現有女性教職人員一千二百卅九位,全國十八所神學院校中的女教師比例超過三份一,其中有二位女院校長。越來越多的姊妹在教會中參與事工,女牧師在教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還有二千多位女長老、教師和教職人員,教會婦女義工比例普遍有七成多。」以上資料綜合參考自:〈今日中國教會的婦女面貌〉。《神州情》(2005年10月1日);下載自〈http://www.ccchina.org/shownews3a.asp?id=30&action=big5〉。〈高英牧師談教會女同工及女牧者所面臨的挑戰〉。《福音時報》(2010年1月20日);下載自〈http://www.gospeltimes.cn/news/2010_01_20/13137.htm〉。〈中國文化與中國事工系列──男女角色篇〉。《神州情》(2007年4月24日);下載自〈http://www.ccchina.org/shownews8.asp?id=911&action=big5〉(下載日期2011/8/6)。

 

 

滕張佳音博士〈《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時代論壇》。第1250(2011814)

相對來說,香港女教牧是幸福的,雖然香港教會仍有進步的空間,但至少香港女教牧在教會中是被賦予一個清晰的身份、可以有獨立的角色參與各項事奉,這個基本的土壤才能培育出一代一代終身事主的使女。香港的樣板,亦將成為普世華人教會一個重要的參考。(圖:《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封面) 

 

滕張佳音博士,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暨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義務傳道、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牧職神學院首任院長。著作多關注佈道、女性牧職,以及新興宗教等議題,另曾與滕近輝合著《良言善導》(2004)。 

 

滕張佳音〈如鷹高飛〉《道在今日:10位牧者精選給你的10篇講章》

滕張佳音〈如鷹高飛〉《道在今日:10位牧者精選給你的10篇講章》

上帝的道是永恆的,傳道者從永恆的道中,講出適切此時此地的道。講道必須適切此時此地,聽道者從聆聽適切此時此地的道,認信上帝的道是永恆的。十位牧者各自精選一篇講章,讓我們得見原為當時當地而宣講的道,因源自永恆的道,竟能在此時此地,再一次光照我們。道在永恆,也在今日。

1.如鷹高飛
作者簡介:滕張佳音博士-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長。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

於九七回歸前,筆者曾以公元二千福音運動婦女組(Women's Track of AD2000 & Beyond Movement)東北亞洲區代表的身份,進行了一項香港女教牧問卷調查,以了解六四事件之後、九七回歸之前,香港教會人才嚴重流失、領袖層青黃不接之大形勢下,香港女教牧的狀況及領導擔子如何。是次普查只收了二百九十九份回卷,佔當時全港估計的八百七十一位女教牧近三成半(34.3%),並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發佈了〈1996香港女教牧普查〉的統計結果。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

過去華人教會在討論女教牧議題時,多從聖經釋經、神學立場、歷史回顧、個人經歷、觀察分析,甚至加上地區性及教會性的文化傳統予以詮釋,不時帶著各人的情意結作各自表述。故在敏感的議題上,常常難以達至共識。「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乃由建道神學院與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委託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助,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初以問卷形式向香港女教牧作全面的調查並統計分析。

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

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

講題: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發佈及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語言:粵語
日期:2010年6月21日
性質:研討會
主辦:建道神學院
地點:宣道會希伯崙堂

適婚而未婚,怎辦? !

適婚而未婚,怎辦? !

其實,一個人能結婚與否取決於神的帶領。 然而除了神的旨意外,其中也牽涉到人的領受與取向。 而在教會中,未婚的弟兄姊妹多不願意接受獨身的說法,只說現時仍是單身去形容自己的狀況。 為什麼弟兄姊妹會害怕用獨身這詞彙? 因為適婚而未婚的過程中委實有很多挑戰,而我們害怕去面對這些挑戰,加上來自父母親友各方面的壓力和環境的衝擊,造成我們心理上的困難。

上帝的女兒們當自強

上帝的女兒們當自強

聖經記錄了歷代許多上帝的兒女們佳美的腳蹤,她們曾在家庭苦困中克盡母職及婦道、又在卑微貧乏的環境中堅持操練敬虔生活、並在身處危機中勇破難關。「我本軟弱主剛強」,在困難逆境中更經歷上帝的恩典,也更提煉我們堅毅豐盛的生命素質。上帝的女兒們當靠主自強!

我為自己是女性來慶祝!

我為自己是女性來慶祝!

神視女性為祂盟約的一分子。在舊約的族長時期,女性也可以與男性一同參與敬拜、一同聆聽律法(申卅一12 )。神又興起傳講祂話語的女先知米利暗(出十五20)、底波拉(士四4)、戶勒大(王下廿二14);無論男女均可許願作拿細耳人(民六1)。箴言卅一章備受稱讚的才德婦人活現在路得、哈拿、亞比該、以斯帖等人身上。約珥先知預言末後的日子,神要不分性別地將祂的靈澆灌在祂的僕人使女身上(珥二28~29 )。

男女大不同

男女大不同

回想結婚之前,我已一個人快快樂樂地生活了四十六個年頭,而且從二十歲出頭開始,亦不時單人匹馬往返北美洲及亞洲等地;及至信主後不斷有機會擔起領導和主管級的事奉角色,很少遇到因性別而來的歧視。因此,我一向所認識的自己也算是屬於客觀、理性、開明、穩健、獨立果斷之類,有時與男性合作多了,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女性;加上在所遇的弟兄中,也有些性格較怯懦倚賴、優柔寡斷的,更覺得必須要以個別的獨特性向及恩賜表現來看待各人,而不能純以性別來予以區分,倉促地把人定型。

司徒永富博士

作者

司徒永富博士

司徒永富博士
▪︎鴻福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世界華福中心常委會主席
▪︎國際短宣使團常委會副主席

鄺偉志、鄺黃麗明牧師伉儷

作者

鄺偉志、鄺黃麗明牧師伉儷

● 鄺偉志牧師
現任澳洲基督教播道會靈福堂粵語事工牧師;現任義務崗位:悉尼短宣中心義務佈道訓練講師、澳洲粵語校園事工義務顧問牧師、國宣佈道訓練講師

● 鄺黄麗明傳道
現任 Fairlea Aged Care (Harris Park & Rosehill, Sydney) 院牧;義務崗位:悉尼短宣中心義務佈道訓練講師、國宣佈道訓練講師

田森傑牧師/博士

作者

田森傑牧師/博士

■ 現任:
▪︎美國加州羅省聖經宣道會主任牧師
▪︎國際短宣使團國際董事及洛杉磯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