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死亡觀
272 Views

滕張佳音。〈基督徒的死亡觀〉。《牧蹤》第33期(2002年6月)。

 

滕張佳音。〈基督教的死亡觀〉《坦然:面對生死的21堂課》。香港:商務,2017,頁169-173。
[此文後來被收編於此書]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620765889

知死,更知生
記「從病理與生命倫理探討死亡及善終」講座

梁悅宜 / 2015年11月20日

  身體的自然成長與消亡,人人都在經歷。不過,透過一顆顆懷抱信仰情的醫者心,每個細胞的生老病死,原來也有造物主的啟迪。知死,更知生。

  由建道神學院神學系、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SPPCE)主辦,沙田浸信會、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及香港大學醫學生團契協辦的「從病理與生命倫理探討死亡及善終」講座,於十一月十四日假沙田浸信會小瀝源堂舉行。當中講員包括病理科專科醫生、國際健康發展顧問及前浸會醫院院長趙克暉醫生、建道神學院神學系系主任及教授郭鴻標博士、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滕張佳音博士,以及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事工主任黃天逸牧師。是次講座有過百人出席。

(網絡圖片)

「兩種死亡」及「四個原則」

趙克暉

克暉以兩種人體細胞死亡的狀況來比喻人身體的死亡和復活。

第一種是「細胞壞死」(necrosis)。意思是,細胞死亡後會釋出有毒的物質,令附近即使是健康的細胞也隨之而死亡。這就好比人有犯了罪,所以最終要面對肉身的朽壞。

另一種是「復活的死亡」,也就是細胞「凋亡」(apoptosis)。人體有些細胞如皮膚細胞、血細胞和尿道細胞等,會主動執行死亡,而過程中並不會釋出有毒的物質影響附近的細胞。這種細胞死後,它又會重新長出新的細胞來取代已死的細胞,生生不息。這就正如人自願為主捨命,藉著耶穌的死來得到復活的新生命。因此,趙克暉說,基督徒不應把死亡看成生命的終結,反而應視之為通往復活生命的其中一個必經過程。

趙克暉列出了四個基督教生命倫理的基本原則:

一、堅守不變的基本信仰;

  二、以智慧分析不同的選擇;

三、憑信心實踐正確的選擇;

  四、教會應全力支持抉擇者。

就第三項原則,趙克暉引用了加拿大有殘疾人士走出來反對安樂死的例子,來說明把信心化作行動,是對反對者作出的最有力見證。而且,他指出,教會在討論生命倫理的問題上,不應只考慮公義,還要彰顯基督的愛。

 

放棄「安樂死」,選擇真正善終

 

郭鴻標

趙克暉將「安樂死」定義為「因毒藥而死,而非因疾病而死」,並引用相關的聖經原則,來說明基督徒應放棄「安樂死」,而郭鴻標則作出相關回應。

首先,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的,不值得用毒藥來終結生命。人有特殊的價值,而其寶貴的程度是不應以自動停止生命的方式來終結的。趙克暉以一張弄髒了的一千元鈔票作比喻,解釋人的價值不會因犯罪或患重病而降低。郭鴻標則引用德國學者Ulrich Eibach的觀點補充說:「人的『性格』(personality)和人的『位格』(personhood)是不同的。人的位格是按神的形象所塑造。也就是說,人的尊嚴和價值是神所給予的。」

此外,趙克暉提出,人的自主權並非絕對。根據聖經,人只是生命的管家。郭鴻標認同趙克暉的講法,認為生命倫理應有「絕對價值」。他補充說,「絕對價值」並不是一系列可作參考的原則,而是「教條」(doctrines)或「規律」(laws)。他闡述,趙克暉所強調的,是聖經價值就是「絕對價值」,提醒人要尊重。而郭鴻標指出,在西方世界世俗化(secularization)、多元主義(pluralism)、相對主義(relativism)的影響下,華人基督徒應審慎客觀地分析香港醫療界對生命倫理的論述。譬如,在多元價值社會上,「自決原則」(Autonomy╱Self-determination)或許成為一種被推崇的價值,但基督徒生命倫理不會將「自決原則」視為絕對價值。

最後一個反對「安樂死」的原因,是人不應逃避神所給人的苦難。趙克暉和郭鴻標皆指出,人應該接受神的旨意去面對苦難,因為在神的旨意中受苦是有價值的。

根據以上的三個觀點,趙克暉歸納「安樂死」是完全違反聖經的。他補充說,死亡的動機和死亡的原因也是考慮「安樂死」的重要因素。

不過,趙克暉提出,「終止人工維持生命措施」並不違反基督教的教導。停止使用人工呼吸機便是其中一例。這措施可以接受是因為病人的死亡並非由於人工維持生命措施的終止,而是因為疾病本身令病人的病情惡化以致死亡。此外,趙克暉提倡善終服務。善終服務是病人放棄不能達致痊癒的複雜治療,而選擇在餘下的日子增加生命,而非增加日子。

 

「安樂死」合法化的後果

 

黃天逸

趙克暉認為,基督徒應要有基督徒的立場。趙克暉引用墮胎合法化的例子,來說明「安樂死」合法化對社會必然帶來的惡果。「支持墮胎合法化的人們通常都用一些極端的例子,如曾誕下身體殘缺的嬰兒,或因被強姦而懷孕等來作他們支持墮胎合法化的論據。但往往在合法化後,人們在實行法例時已不再是因為爭取合法化時的原因而實行」。他又舉了荷蘭的例子,說明「安樂死」合法化後的問題。荷蘭把「安樂死」合法化後,當地有不少老人都須證明自己值得活著,才能避過「安樂死」。換言之,「安樂死」不但非當地人的意願,而且更貶低了人的價值。

最後,黃天逸引用希伯來書十二1-2作結,並重申,聖經清楚表明神對生命的尊貴和崇高的肯定。「生命的本質就已經是一種價值,因此我們都值得活下去的」。

在公開問答環節中,有教牧同工提問,如果有教友已成為「植物人」,但無法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去維持生命,教牧同工應否建議「主動安樂死」。郭鴻標回應說,即使在這種情況,也不應提倡「主動安樂死」,即是落毒藥令病者即時死亡。他補充說,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安樂死」還會帶來「優生學」等骨牌效應。然而,教牧同工也不應鼓勵病人家屬以「無效治療」來勉強延長病人生命。

趙克暉寄望香港基督教會能多推廣醫療倫理的課題。而建道神學院將於明年十月至十一月趙克暉返港期間,繼續舉辦「生命倫理」系列講座。詳情將於該院網頁公佈。

 

滕張佳音:尊重上帝的時間

 

滕張佳音

講座裡,滕張佳音博士分享了家人患病至離世的經歷,帶出人應尊重上帝的時間。

滕張佳音的母親曾因患癌而被送往深切治療部留醫。她的病情反覆,以致滕張佳音和其家人的心情也隨之而起伏不定。有一天,醫護人員跟滕張佳音和其家人說,滕張佳音的母親已經離開人世,並邀請他們為她拔掉插在她身上的喉管。滕張佳音和其家人愛母心切,捨不得她離開,便不忍心為她拔喉,繼續讓營養液流進她的身體。

幾天之後,滕張佳音發現她母親的身體異常地發脹。醫護人員解釋,這是因為滕張佳音母親的身體已經死亡,當營養液流進她的身體時,其身體已經無法吸收,所以流進她體內液體會使她的身體發脹。

滕張佳音了解後,感到後悔不已。她認為是因為自己對母親的不捨,延長了她的死亡過程。滕張佳音表示,自此以後她領悟到,人不應勉強挽留生命,以致違背了神的時間。

 

〈知死,更知生—–記「從病理與生命倫理探討死亡及善終」講座〉《時代論壇》1473期 (2015年11月23日)。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92067&Pid=5&Version=0&Cid=220&Charset=big5_hkscs

【開一扇窗】追光體驗

【開一扇窗】追光體驗

我曾看過極光的相片,十分迷人和吸引人,一直有一睹北極光風采的心願。極光出現時通常有一條或以上,縱橫和粗細不一的綠光線,這些光線有些呈現像綠絲帶,隨意舞動著的優美形態,有些則將整個天空染成了光亮亮的綠色,十分壯觀。

【EQ在線】花的魅力

【EQ在線】花的魅力

短短時間有這麼多的學生輕生,求天父親自看顧每個同學,不但家長要了解兒女的情緒,願老師都能及時察覺同學的情緒波動,並且按他們的需要而作出適當的關顧及輔導。

成為更好的人|靈之水滴

主題:成為更好的人|靈之水滴
講員:司徒永富博士
語言:粤語
經文: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 - 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福音12:30-31)
日期:2023年11月12日
製作:真正傳播

【開一扇窗】植物生長與人的成長

【開一扇窗】植物生長與人的成長

沒有種植經驗的我們,記起看過在加拿大居住的朋友,他家門前的草地鬱金香盛開的照片,心裏十分羨慕。去年我們在加拿大的一間連鎖店看到鬱金香的種子,便買下來,抱着嘗試的心態,跟著包裝盒上的指示,丈夫細心地把一顆顆比栗子大一點,直徑只有一吋半的鬱金香種子埋在泥土裏。

夸父追日|靈之水滴

主題:夸父追日|靈之水滴
講員:司徒永富博士
語言:粤語
經文: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道書 9:11)
日期:2023年10月30日
製作:真正傳播

記得 · 別人記得你|靈之水滴

主題:記得 · 別人記得你|靈之水滴
講員:司徒永富博士
語言:粤語
經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該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4:7-8上)
日期:2023年10月15日
製作:真正傳播

滕張佳音博士

滕張佳音博士

國宣創辦人

▪︎美國芝加哥三一福音神學院文學碩士(宣教)及教牧學博士(宣教學)
▪︎前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副教授
▪︎牧職神學院榮譽創院院長
▪︎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