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張佳音
回想結婚之前,我已一個人快快樂樂地生活了四十六個年頭,而且從二十歲出頭開始,亦不時單人匹馬往返北美洲及亞洲等地;及至信主後不斷有機會擔起領導和主管級的事奉角色,很少遇到因性別而來的歧視。因此,我一向所認識的自己也算是屬於客觀、理性、開明、穩健、獨立果斷之類,有時與男性合作多了,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女性;加上在所遇的弟兄中,也有些性格較怯懦倚賴、優柔寡斷的,更覺得必須要以個別的獨特性向及恩賜表現來看待各人,而不能純以性別來予以區分,倉促地把人定型。
但是嫁了「真漢子」之後,透過生活上每一環節中的相處,才發現男女性別確有某些取向及執著點的不同,饒有趣味。箇中原因當然受各人的成長背景、家庭文化、學養際遇、社會環境等影響。我既不是人類學家,也非心理學家,我兩口子的情況,只屬個別例子,但相信亦可作大家之參考,增進反思,或作閑來品茗時的家常笑談,促進兩性之了解。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一.家務
婚前即使協議了兩口子均要工作,職業女性無暇兼顧洗衫煮飯,男人必須分擔家務。然而無論結婚多久,男人總要經常被提醒及鼓勵,才會記得參與「家頭細務」。奇怪的是無論女人多忙,回家仍會自然地、順手地又不停地整理家務。女人真的是女人啊!
二.搬運
面對粗重的東西,好像出門講道需把行李搬到機場時,男人無論年紀多大仍自覺責無旁貸,一定爭著要搬最大、最重的那件。及至力不能勝時,便轉而堅決不讓太太攜帶太大、太重的東西。此舉不僅因愛護太太而作,也是因不能容許別人誤會自己有欺負女性之嫌。男人總是男人嘛!
三.逛街
相信除了逛書城,或購買有「目標導向」的必須品外,男人好像天生就不喜歡逛公司。節儉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意義」的失落就叫男性覺得浪費時間,就連腳跟也提不起了。若非偉大愛情的動力,哪個男人願意陪伴女人逛半天公司,作隨身銀行及跟班苦力?!就算如此,每當女人興致勃勃地要求身旁的男伴給予選購意見時,男人總是說:「無所謂」、「件件都好」、「最要緊是你喜歡」、「穿在你身上甚麼都好看……」女人則總覺得這類答案不夠具體,還不滿意地認為男人「人在心不在」。唉!女人!
四.價錢
世上好像只有女人夠膽講價,特指只差十元八塊那種。許多時候,女人還會多費半小時兜來轉去比較不同價錢,最後還是跑回第一家商店去。男人一般雖然慳儉,但多不肯放下紳士形象而跟人家「斤斤計較」,更不會因十元八塊而多浪費半小時兜兜轉轉,男人總情願用錢來買時間,怎願與女人一般見識?!
五.養家
男人總覺得養家是男性的天職,就算是職業婦女,仍覺得女人賺錢最好是留給自己買花戴。因此,男人不接受太太賺錢比自己多,更難接受靠太太賺的錢過活。唔,這叫做男人的尊嚴!
六.「扮靚」
男人無論自己如何「衰殘」,總喜歡自己的女人打扮一番,結伴同行雖不至「艷光四射」,也要容光煥發,男人就會感到光榮、得意。女人真的是男人的榮耀!
七.準時
既然要悉心打扮,女人總覺自己有權遲到,男人等女人已像是天公地道的事。當男人的「忍耐等候」工夫不夠時,女人就認為男人在「愛」的深度上有不足之處了。若有一天女人要換過來等男人時,女人就開始懷疑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地位了。其實「準時」是兩性該共遵的基本做人操守,如今竟成為女人「試煉」男人的工具!
八.乾淨
有人說得妙:「男人是用泥造的,所以一定污穢;女人是用水造的,所以一定愛哭。」在香港這類天氣下,隔日才洗澡一次的女人肯定不算是有潔癖的女人,但是一週才洗一次澡的男人竟被男性認為是「正常」的男人。許多男人(這與屬靈與否無關)認為早晚洗臉漱口是多此一舉和浪費時間的,而許多女人就是因為男人不肯晚上遵守「潔淨條例」而不容丈夫上床的。究竟哪一方才是不可思議呢?!
九.講話
大多數的男性都比女性少講話。婚前男人要追求女人時,為了推銷自己,不得不多講好話;而女人在被追求時,也為了要留意觀察對方的誠意又稍作矜持,而少講些話。但是在婚後,男人很快便打回原形,回復言語寡少的習慣;女人則再展露本來面目,經常喋喋不休,綿綿滴漏。假以時日,溝通自然出問題了。怎樣才可扭轉乾坤?除非激動那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的真愛,方能衝破一切阻障,叫雙方不獨靠默默無聲的心有靈犀,亦能成為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的知心靈友。在此男人可以釋然地「亂嗡」(編案:廣東俚語,意指隨便講出心底話),而相信女人必定「有容乃大」,這種相交已到達了「真人」的上乘境界了!
十.認錯
說來奇怪,女人無論在外頭對人對事多麼大方得體、理性、客觀,當一回來面對自己的丈夫時,就多不由自主地墮入一種非理性的狀態,甚難客觀持平地看兩性的關係。女人總期望自己的男人對自己千般愛寵、萬般體恤,無論有甚麼不和諧事情發生,只要男人先道歉,一切問題就易解決了,否則「女人是用水造的,所以愛哭」的形容就不幸言中了。經過了好些熱血沸騰的「槍林彈雨」或冰封三日寒的「冷戰局面」,聰明的男人悟出了在家庭中處理兩性矛盾的「必殺技」(絕招),就是「太太永遠是對的,就算在不對的時候也是對的!」女人的自尊真是如此厲害嗎?當我們對待男性不平等時,怎能要求男性對待我們平等呢?!
結語
以上凡此種種,反映出兩性在自己的角色特性塑造中,實在有所不同,這是否與男女先天的性向或後天的華人文化有關?究竟我們華人兩性的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的?而這些觀念又是否合乎《聖經》的原則?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們繼續跟進、探討的。其實《聖經》啟示我們無論在甚麼文化中成長,男女兩性受造的本質、地位均是平等的,但性別、功能各異;事奉機會相同,但角色配搭不同。我們理應在這些平衡的基礎上,學習彼此體恤、彼此尊重、彼此配搭,形成美好的團隊,由個人的小家庭開始,以至在屬神的大家庭裡,均須努力揣摩學習,祈求彼此享受兩性的和諧相交為盼。
〔作者為香港牧職神學院院長及國際短宣使團(義務)總幹事〕
滕張佳音。〈男女大不同〉。《教牧分享》。香港:世界華福中心,第123期(2000年7月),頁13-15。
https://www.cccowe.org/content/b5/pub/ps200007-19.html
滕張佳音〈如鷹高飛〉《道在今日:10位牧者精選給你的10篇講章》

上帝的道是永恆的,傳道者從永恆的道中,講出適切此時此地的道。講道必須適切此時此地,聽道者從聆聽適切此時此地的道,認信上帝的道是永恆的。十位牧者各自精選一篇講章,讓我們得見原為當時當地而宣講的道,因源自永恆的道,竟能在此時此地,再一次光照我們。道在永恆,也在今日。
1.如鷹高飛
作者簡介:滕張佳音博士-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長。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帶來的啟迪

於九七回歸前,筆者曾以公元二千福音運動婦女組(Women's Track of AD2000 & Beyond Movement)東北亞洲區代表的身份,進行了一項香港女教牧問卷調查,以了解六四事件之後、九七回歸之前,香港教會人才嚴重流失、領袖層青黃不接之大形勢下,香港女教牧的狀況及領導擔子如何。是次普查只收了二百九十九份回卷,佔當時全港估計的八百七十一位女教牧近三成半(34.3%),並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發佈了〈1996香港女教牧普查〉的統計結果。
華人女教牧今貌──香港、台灣、北美三地統計研究

過去華人教會在討論女教牧議題時,多從聖經釋經、神學立場、歷史回顧、個人經歷、觀察分析,甚至加上地區性及教會性的文化傳統予以詮釋,不時帶著各人的情意結作各自表述。故在敏感的議題上,常常難以達至共識。「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乃由建道神學院與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委託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助,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初以問卷形式向香港女教牧作全面的調查並統計分析。
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

講題:2009香港教會女教牧問卷調查—香港教會女教牧點升「呢」?發佈及分析問卷調查結果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語言:粵語
日期:2010年6月21日
性質:研討會
主辦:建道神學院
地點:宣道會希伯崙堂
溫柔的勇者:剖析男女彼此同工雙贏祕笈

由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於十月十二日下午假帝景酒店舉辦專題研討會「溫柔的勇者」。聚會由全球基督徒婦女網絡香港分會顧問滕張佳音博士及執行委員梁林天慧博士擔任講員,有接近百名姊妹參加。就「溫柔的勇者」的講題,滕張佳音博士。
適婚而未婚,怎辦? !

其實,一個人能結婚與否取決於神的帶領。 然而除了神的旨意外,其中也牽涉到人的領受與取向。 而在教會中,未婚的弟兄姊妹多不願意接受獨身的說法,只說現時仍是單身去形容自己的狀況。 為什麼弟兄姊妹會害怕用獨身這詞彙? 因為適婚而未婚的過程中委實有很多挑戰,而我們害怕去面對這些挑戰,加上來自父母親友各方面的壓力和環境的衝擊,造成我們心理上的困難。
上帝的女兒們當自強

聖經記錄了歷代許多上帝的兒女們佳美的腳蹤,她們曾在家庭苦困中克盡母職及婦道、又在卑微貧乏的環境中堅持操練敬虔生活、並在身處危機中勇破難關。「我本軟弱主剛強」,在困難逆境中更經歷上帝的恩典,也更提煉我們堅毅豐盛的生命素質。上帝的女兒們當靠主自強!
我為自己是女性來慶祝!

神視女性為祂盟約的一分子。在舊約的族長時期,女性也可以與男性一同參與敬拜、一同聆聽律法(申卅一12 )。神又興起傳講祂話語的女先知米利暗(出十五20)、底波拉(士四4)、戶勒大(王下廿二14);無論男女均可許願作拿細耳人(民六1)。箴言卅一章備受稱讚的才德婦人活現在路得、哈拿、亞比該、以斯帖等人身上。約珥先知預言末後的日子,神要不分性別地將祂的靈澆灌在祂的僕人使女身上(珥二28~29 )。
男女大不同

回想結婚之前,我已一個人快快樂樂地生活了四十六個年頭,而且從二十歲出頭開始,亦不時單人匹馬往返北美洲及亞洲等地;及至信主後不斷有機會擔起領導和主管級的事奉角色,很少遇到因性別而來的歧視。因此,我一向所認識的自己也算是屬於客觀、理性、開明、穩健、獨立果斷之類,有時與男性合作多了,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女性;加上在所遇的弟兄中,也有些性格較怯懦倚賴、優柔寡斷的,更覺得必須要以個別的獨特性向及恩賜表現來看待各人,而不能純以性別來予以區分,倉促地把人定型。
鄺偉志、鄺黃麗明牧師伉儷
作者
● 鄺偉志牧師
現任澳洲基督教播道會靈福堂粵語事工牧師;現任義務崗位:悉尼短宣中心義務佈道訓練講師、澳洲粵語校園事工義務顧問牧師、國宣佈道訓練講師
● 鄺黄麗明傳道
現任 Fairlea Aged Care (Harris Park & Rosehill, Sydney) 院牧;義務崗位:悉尼短宣中心義務佈道訓練講師、國宣佈道訓練講師
洪順強牧師
洪順強牧師
▪︎前溫哥華短宣中心總幹事
▪︎現國際短宣使團 (義務) 總幹事
陳志賢、陳梁頌玲醫生伉儷
作者
¤ 陳志賢醫生,曾任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短宣中心及牧職神學院校醫多年
¤ 陳梁頌玲老師,牧職神學院輔導科講師、輔導中心主任及校友牧關
¤ 2022年7月定居加拿大,夫婦開始擔任「國宣訓練講師」
鄭媛元博士
作者
■ 信仰:
o 2005 年於北美浸信會溫哥華信友堂受洗歸主
o 曾任教會出版事工同工,教會堂刊編輯,信友之家組長,區導師
o 2014 年回國,在教會中建立並帶領小組;FAR 海歸事工;校園事工;個人關懷輔導
o 2018 年蒙召,奉獻作宣教士
李志成傳道 / 博士、李黃嬋英師母
¤ 李志成傳道/博士
▪︎前美國國家氣象局 NOAA 氣象預測科研組長
▪︎現紐約短宣中心拓展部主任
¤ 李黃嬋英師母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社工學系畢業,曾任瑞典養老院護理工作
▪︎現紐約短宣中心義務同工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總監及講師
▪︎香港短宣中心董事會副主席及總幹事助理(義務)
▪︎國際短宣使團國際董事
滕張佳音博士
國宣創辦人
滕張佳音博士為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首任總幹事(1988-1996),並於1991年創立國際短宣使團並兼任義務總幹事達15年(1991-2006)等。無論在宣教佈道訓練、佈道宣講、在世界各地推動長宣短宣,及致力神學教育、護教辨靈等,她均不遺餘力。
田森傑牧師/博士
作者
■ 現任:
▪︎美國加州羅省聖經宣道會主任牧師
▪︎國際短宣使團國際董事及洛杉磯區代表
黃雪卿老師
作者
希華文化交流中心董事,生於香港,1996年隨夫(黎富文) 前往以色列進修,及華人教會協助事奉,育有一子以樂,希望整合和傳承在這裡生活經驗,將聖經更真實的一面,帶回基督徒世界,豐富你們對聖經的明白。
司徒永富博士
作者
司徒永富博士
▪︎鴻福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世界華福中心常委會主席
▪︎國際短宣使團常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