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恐佈主義者要傷及無辜?
165 Views

編者按:由於本報篇幅所限,對原文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刪減。

 

自從九一一事件後,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更加頻密。以前集中在中東地區,針對以色列人的恐怖事件,現在蔓延到世界各地,不單只是針對偏幫以色列人的美國,連任何幫助或支持美國進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國家都被殃及。這些恐怖主義活動大都是由極端宗教組織策劃及參與的。一九九八年,據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的報告指出,全球三十多個最危險的組織中超過一半都是宗教組織。

 

為什麼宗教與暴力掛上了??為何一些虔誠信徒會使用血腥手段?暴力行動在其宗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為什麼一個講究和平的文明世界,還要用公開的暴力行動以宣示其主張?

 

解構恐怖主義的世界觀

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州大學社會學家Mark Juergensmeyer與其工作隊伍走訪了多個宗教恐怖活動的高層人士,了解他們行動的動機、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後,於二零零三年出版了Terror In The Mind Of God: The Rise of Religious Viol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一書,當中內容甚具參考價值,現摘錄要點如下:

 

一 、以「暴力」向世界舞臺宣示其信息。

恐怖主義者將整個世界當成一個舞臺,要向世界表達信息,其手段是用暴力。九一一之後,暴力事件的舞臺從美國大使館、世貿大樓、政府辦公大樓等「硬目標」轉移到美國及其盟友的交通網絡、商場、旅遊區、咖啡店等「軟目標」上,以致殃及更多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公開暴力(Public Violence)是一種權力的展示,目的是要製造恐慌,要告訴世人:世界是不安全的,誰也不要相信,特別是美國的強權更不能成為保障。

 

二、以「殉道」在世界舞臺上宣示其信息。

世上許多宗教均以殉道(壯烈犧牲)為最高榮譽,希臘文的「殉道」(martyr)一字是由「見証」(witness)一字而來的,是強調以自我犧牲來表達信仰。「犧牲」一詞的拉丁文sacrificium原意是「使之聖潔」(to make holy),也就是說他們以自願選擇犧牲(self-chosen martyrdom)方式,像祭牲一樣成為聖潔,以引導去到上主之路。在殉道前,他們通常會拍攝錄影帶講明心志及對宗教的委身和熱誠,並特意攜帶個人證件以示身份,以便被人奉為烈士,在社區裡殉道士獲得無上的尊重。

 

三、用「世界之戰」(Cosmic War)來合理化其暴力行為。

恐怖主義者的世界觀就是:世界正在打仗,其暴力行為只是合理的自衛而已。如果世界是和平的,或許大家會認為他們的行動是暴力,無理地傷及無辜,但他們認為目前世界是處於戰爭狀態,他們的民族、社區正在受到威脅和迫害,作為受害人,他們採取的是自衛行為,故是合法的戰術,不算是暴力。既是在戰場上,就難以避免會傷及無辜了!

 

四、用「世界之敵」(Cosmic Enemies)來合理化其暴力行為。

美國政府反恐部門的研究報告顯示:上個世紀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至少有40%的恐怖主義行動是針對美國公民或美國設施的。自從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獨大,布殊總統又奉行單邊主義,在國際舞臺上,不僅用經濟影響全球,在軍事上也沒有對手。面對世界上越來越懸殊的貧富差距,第三世界(多是回教國家)紛紛感到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地剝削。尤其嚴謹的基要主義回教國家,常常感到美國透過經濟及政治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向全世界灌輸其世俗文化,好像個人主義、煙、酒、毒品、淫穢電影及歌曲等,這些邪惡、不道德的價值觀念,正從美國滲入全球回教國家,不斷侵蝕殘害其下一代。他們不願計算美國人的任何好處,只想極力地將美國鬼魔化(demonized) 致使所有人均以美國為大家共同的敵人。

 

五、用「宗教歷史」(Religious History)來合理化其暴力行為。

為了捍衛伊斯蘭世界的宗教、文化、民族、國家及領土等尊嚴,在回教的宗教歷史裡,記載了許多次軍事戰爭。他們盼望以伊斯蘭的價值觀念來重建其社會及人民,故不惜以流血作「聖戰」(Jihad),這亦稱為「公義之戰」(Just-War Theory)。其中的表表者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於一九八九年成立了蓋達組織(Al-Qaeda),阿拉伯文的意思是「基地」,最初目標是把美國及其盟友趕出沙特阿拉伯,同時要替回教向基督徒和猶太人報復。現更認為美國人進軍阿富汗和伊拉克,是再三嚴重地侵犯了伊斯蘭民族的領土尊嚴,所以要發動「聖戰」。他們在旅遊區製造的爆炸,是特為針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入侵者及十字軍的支持者。

 

六、用「神學理論」(Theology-The Logic of God)來合理化其暴力行為。

推動這些暴力行動的人,多是敬虔的宗教領袖及大學教授。在政教合一的回教國家,宗教領袖往往也是真正的政治領袖,對普通民眾具有非常的影響力;而大學教授則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產生鼓動作用。由於很多回教社區常感到被主流社會所孤立,當中的回教年輕失業問題嚴重,對前途徬徨、對婚姻焦慮、對社會不公等問題感到無助,所以很容易被激動而傾向財雄勢大、又宣傳高尚宗教及政治理想的恐怖組織。這些組織就趁機大量吸收年輕人參加其數週至數月的密集訓練,使他們思想轉變,利用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號召他們以暴力犧牲,為信仰作烈士,也為國家民族鳴不平。好像倫敦七七爆炸的四位施襲者中,就至少有兩位是英國土生土長的回教青年。

 

有何醫治暴力之路?

面對日益增多的恐怖主義行動,許多專家正努力探索醫治暴力之路 (Paths of Curing Violence),其中有以下五種可能途徑:

 

一、任憑暴力者自毀:

若容讓暴力者繼續玩火,最後他們會自行滅絕。就如印度某錫克教村落因與印度教徒長期衝突,所有的男孩都死了。隨著年輕一代消失,人口出現斷層,暴力事件便會自動滅沒。但這途徑被批評太過消極。

 

二、讓暴力得勝:

若容讓暴力繼續橫行,最終全然得勝,在沒有對手下,便無需再用暴力了。但這途徑也被批評是坐以待斃。

 

三、反擊暴力:

若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挫敗恐怖主義者,讓他們沒有回擊的能力,甘心投降,自動放棄暴力。就像非洲的利比亞(Libya)在重重壓力下願意放棄暴力是近年一個成功例子,但這類途徑正是美國布殊總統的反恐政策,亦被批評帶來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並非上策。

 

四、以政治解決暴力:

用政治方法,採取政教分離原則,支持回教溫和派領袖,從回教內部化解敵對勢力。這也是重要的策略,但已被批評換來回教溫和派領袖及國家同樣受襲的代價。

 

五、用宗教治療暴力:

明顯地,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仍然需要宗教,宗教能解決人類靈性的需要,也能提升公眾的道德價值,而宗教更可治療政治帶來的衝突與矛盾。此時此際,基督信仰所強調的愛與寬恕,更是治療創傷不可或缺的元素,普世基督徒必須切實地活出愛的生命來。

 

「愛」是這個世界的希望!

恐怖主義者以暴力向世界傳遞其忿怒,以戲劇性的手法宣洩其仇恨,以悲壯的方式表達其信仰。偏激的宗教、極端的思想,產生了偏差的行為,導致自造戰場、自製殉道士。然而,仇恨從來不能化解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犧牲,更大的敵對,更深的傷痕,代代相傳,惡性循環、難以治癒。

 

人類歷史中古往今來,相信只有主耶穌基督十字架上活出的大愛、無條件的寬恕與犧牲,才能真摰地化解一切的分歧和仇恨,使世界有扭轉的希望。就在美國布殊總統不斷向伊拉克、阿富汗遣兵調將的同時,筆者聽聞另有一群來自美國的基督徒,正沿著絲綢之路 (The 35/45Turkic Window回民之窗)向回教國家進發,他們不是去加入戰爭,而是去向所遇到的每一個回教徒認罪,分享基督的大愛,並懇求他們饒恕西方國家對回教徒的凌辱和傷害。從他們邁出的堅毅步伐,相信這是真誠化解冤仇的起步。

 

雅各在毘努伊勒經歷後(創世紀三十二至三十三章),全然謙卑下來。面對敵對多年的兄長七次俯伏、恭敬如見上帝之面,使兄長感受到其真誠,廿載積怒全消,不再懷恨、不再復仇。是的,我們無法改寫過去歷史上前人犯錯的史實,但我們可以鑑古知今,好好以愛以誠來活現於今天,那麼,我們的明天將會有不一樣的歷史!

 

今天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遇到回教徒時會否就避之則吉?疏離只會帶來更大的分歧和誤會。其實回教徒也有許多種類,恐怖主義者只屬小數。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實在對他們了解得很少。請勿再重蹈前人錯誤的覆轍,也不要跟風地把所有回教徒及回教國家鬼魔化。主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七章12節)讓我們學習先尊重別人原有的文化及宗教的虔誠,再嘗試真誠地去了解身邊的回教徒朋友,用基督的愛去愛他們。不妨主動與我們的回教徒鄰居打聲招呼,讓我們的孩子與他們的孩子一同玩耍,周末邀請他們來家裏一起燒烤(只要留意不冒犯他們的習俗)。當我們嘗試主動去接觸、了解、關心、愛護他們的時候,我們將發現上帝正使用我們的生命,去逐步扭轉這個充滿醜惡仇恨的世界。就算在過程中我們反受惡待了,聖經亦教導我們要以善勝惡。主耶穌更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五章44節)讓我們堅持以基督的愛和寬恕來化解世界一切的仇恨,因為仇恨捆綁世界,愛才能將它釋放;仇恨混亂世界,愛才能使它和諧;仇恨使世界黑暗,愛才能使它光明;「愛」,我們才有明天!

滕張佳音。〈為什麼恐佈主義者要傷及無辜〉。《真理報》(加西版) 第145期 (2005年10月)。
https://arc.truthmonthly.com/Otm/issue145/0510pf03.htm

滕張佳音博士

滕張佳音博士

國宣創辦人

▪︎美國芝加哥三一福音神學院文學碩士(宣教)及教牧學博士(宣教學)
▪︎前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副教授
▪︎牧職神學院榮譽創院院長
▪︎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

復活和生命

簡介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主題:復活和生命
▪︎經文:(約十一25新譯本)(詩篇十六11和合本) 
▪︎語言:粤語
▪︎性質:復活節福音主日
▪︎地點:宣道會宣嶺堂
▪︎日期:2024年3月31日

末世預兆與福音廣傳 The Sign of The-end-of-age and Evangelism(華語/英語)

講員 Speaker:滕張佳音博士 Dr. K. Y. Cheung Teng
主题 Title:末世預兆與福音廣傳 The Sign of The-end-of-age and Evangelism
經文 Scripture:(太廿四 3-14) (Matthew 24:3-14)
日期 Date:2023.12.31
語言 Language:華語/英語 Mandarin/ English
地點 Venue:芝城西北郊華人浸信會 Chinese Baptist Church of NW Suburbs

靈魂牧者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主題:靈魂牧者
性質:母親節福音性主日
經文: (詩篇廿三)
日期:2023年5月14日
語言:粵語 
片長:54:11 mins
地點:沙田平安福音堂

中國教會 (2011, 2013-2019 共八年) 有關「佈道/宣教、異端」問卷統計報告

中國教會 (2011, 2013-2019 共八年) 有關「佈道/宣教、異端」問卷統計報告

透過《生命季刊》於2011年在香港亞洲博覽館舉行的「中國福音大會」及於2013-2019年每年在香港舉辦的「傳道人培訓會」,筆者蒙大會允准,在這八年的聚會中,派發及收集有關「佈道/宣教、異端」的11條開放性問題(雖不合量性研究規格,但較貼近與會者文化,盼增加回卷),以不記名、自願填寫方式作回應。

〈訪談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滕張佳音博士〉跨越動盪時代的不安全感,在本地與地極作主見證(華語)

〈訪談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滕張佳音博士〉跨越動盪時代的不安全感,在本地與地極作主見證(華語)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而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關心本地穆斯林:2017-2021 香港穆斯林研究

關心本地穆斯林:2017-2021 香港穆斯林研究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Inter-cultural Studies, ICS)於2017年5月4-6日慶祝立系四十週年時,在香港舉辦了亞洲宣教會議「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Today’s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Asia Experience),並凝聚了本港差會領袖、差傳教育工作者、宣教士、建道ICS校友、教會差傳牧者及信徒領袖等,前後共30多位形成「香港宣教人圈」,按本港需要的宣教議題,組成了三個研究小組,就是「穆斯林研究小組」、「群體策略研究小組」、「宣教培育研究小組」。

誰來關心他們?!2017-2021本港尼泊爾族群研究

誰來關心他們?!2017-2021本港尼泊爾族群研究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Inter-cultural Studies, ICS)於2017年5月4-6日慶祝立系四十週年時,在香港舉辦了亞洲宣教會議「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Today’s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Asia Experience),並凝聚了本港差會領袖、差傳教育工作者、宣教士、建道ICS校友、教會差傳牧者及信徒領袖等,前後共30多位形成「香港宣教人圈」,按本港需要的宣教議題,組成了三個研究小組,就是「穆斯林研究小組」、「群體策略研究小組」、「宣教培育研究小組」

從本地職場宣教到跨國雙職宣教(粵語)

講題:從本地職場宣教到跨國雙職宣教 (粤語)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語言:粵語
日期:2020.12.30
主辦:全球華⼈差傳⼤會 CMC Global 2020 - 基督使者協會 AFC (Ambassadors For Christ)
地點:溢樂華人浸信會 Sunset Church of San Franc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