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短宣運動

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短宣運動
142 Views

國宣顧問 滕近輝牧師

 

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短宣運動,是承繼主耶穌自己的榜樣,及使徒時代的模範而推行的。

主耶穌差遣七十個門徒,每兩人一隊,出去遊行佈道,每處以一家為根據地,向全村或全城推進工作(路10:1,7)。結果,他們「歡歡喜喜的回來」,報告好消息給主(路10: 17)。

使徒時代沿用同樣的原則,把福音傳開:保羅與巴拿巴,巴拿巴與馬可,保羅與西拉,彼得與約帕的弟兄,保羅與提摩太,亞迦布與同工,彼得與馬可,西拉⋯⋯(徒13:2,15:39-40,10:23,16:3-4,11:27-28,彼前5:12-13)。以及約翰所提到的佈道隊(約叄5-8)。

之後,西方教會的修道院也沿用這原則:由第四世紀開始,修道士每日靈修之後,就分組外出佈道。最大規模的是聖法蘭西斯 (St. Francis of Assisi)所創始的佈道隊,在第十三世紀已達廿餘萬人。第十三世紀開始的瓦勒度派 (Waldensian)佈道隊影響久遠,成為宗教革命的先驅。

十八世紀中葉,美國多州開始定期的帳蓬佈道,向歐洲來的新移民佈道,效果甚大。

福音騎士週遊佈道,也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各地推開。這些騎士每年在馬背上度過兩個月的時間。1860年共有9771位福音騎士。

二十世紀中葉德國的許多宗派發動短期佈道工作,由神學生、教授、牧師及平信徒,每年組成佈道隊,用三週的時間到各處傳福音。1948-53有三百多隊,遍滿各地。

在廿世紀七十年代,各國宣教機構發動暑期青年宣教運動,頗著果效。同時,二至三年的短期宣教士顯著增加。

在華人教會史中,也可以追溯短期宣教運動的情況。

1. 丁立美牧師與「中華學生立志佈道團」:

在廿世紀頭廿年當中,神在中國興起了一位在大學生中間的佈道家——丁立美牧師。他的足跡滿佈在十八個省份當中,特別是在各大學裡面。許多大學生歸信了主。他將他們組成許多佈道隊,定名為「學生立志佈道團」,每年暑假出發佈道。後來又差派團員到雲南貴州一帶地方開荒佈道,稱為邊荒佈道團。這是中國教會歷史中最早的短宣運動。

丁牧師不但被稱為「中國的慕迪」,也被稱為「祈禱佈道家」,他極重視代禱之工,在其代禱冊上面有二三千人的名字,每日忠心代求。在他得知自己患上絕症之後,更加朝夕代禱,常至午夜。曾多次在病中奮力主領佈道會,感人至深,結果纍纍。臨終時面露笑容,迎見主面。

2. 宋尚節博士與佈道隊:

其後,神在廿年代末期至四十年代初期的前後十五年之間,興起宋尚節博士,在全國及南洋多國主領佈道大會,帶領無數人信主。他所到之處必定組織佈道隊,在佈道會後立即開始在周圍的地區傳福音,有時達百餘隊之多,有美好效果。我有一次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去領會,在那裡遇見宋尚節在卅年代所組織的佈道團,仍在每年初舉行三日禁食祈禱會。那時他們已經進行佈道工作卅餘年了。由此可見其效果之久遠。

3. 西北靈工團與傳回耶路撒冷佈道團:

在中日戰爭期間,我在中國西北部讀大學,認識了當時的「西北靈工團」的事工,他們的隊員週遊佈道,足跡遍遠近,很有成績。

同期,在西北也出現了「傳回耶路撒冷佈道團」,其宗旨是經由新疆、印度等地,把福音傳回福音的發源地——耶路撒冷,等候主再來。

4.  大學生基督徒團契:

繼之而起的是在中日戰爭期間及期後,神興起了大學生基督徒學生團契的工作。在自由中國的約一百五十間大學院校當中,有約—百間裡面成立了基督徒團契,都很興旺。他們很注重傳福音。神興起了趙君影、艾得理(Adeney)、于力工等傳道人及宣教士,在各大學裡面佈道,被神大用,滿有果效。抗戰勝利之後,有些學生往西南邊疆去佈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寫給無名傳道者」的作者邊雲波弟兄。

5.   海外各國華人教會佈道隊:

海外各國華人教會中出現了許多佈道隊,陸續往中國大陸各地去作培訓工作,絡繹不絕,甚有貢獻。也有不少北美的華裔青年,加入西差會到中國去教英文,作為向學生傳福音的橋樑。

6.  中國大陸週遊佈道隊:

中國大陸本身的教會中,也出現了週遊佈道隊,其中最顯著的,是浙江溫州教會在這一方面的表現 。他們以「中國的耶路撒冷」自勉,派出了許多佈道隊至全國各處作短期佈道,很有貢獻。

7.   海外華人教會的短宣運動:

這運動已有十餘年的歷史,漸漸推開,已在香港、加拿大、美國、澳洲、東馬等處,建立了短宣中心,也成立了國際短宣使團,協力推進短宣事工。

願神繼續引導使用華人教會中間的短宣事工,繼續發展,成全祂的旨意。

(本文曾刊於香港短宣中心第66期 99年1月)


滕近輝。〈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短宣運動〉。《國宣年刊1999》1999年4月,頁2。
https://ifstms.org/1999/04/國宣年刊-1999/

滕張佳音博士

滕張佳音博士

國宣創辦人

▪︎美國芝加哥三一福音神學院文學碩士(宣教)及教牧學博士(宣教學)
▪︎前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副教授
▪︎牧職神學院榮譽創院院長
▪︎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

復活和生命

簡介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主題:復活和生命
▪︎經文:(約十一25新譯本)(詩篇十六11和合本) 
▪︎語言:粤語
▪︎性質:復活節福音主日
▪︎地點:宣道會宣嶺堂
▪︎日期:2024年3月31日

末世預兆與福音廣傳 The Sign of The-end-of-age and Evangelism(華語/英語)

講員 Speaker:滕張佳音博士 Dr. K. Y. Cheung Teng
主题 Title:末世預兆與福音廣傳 The Sign of The-end-of-age and Evangelism
經文 Scripture:(太廿四 3-14) (Matthew 24:3-14)
日期 Date:2023.12.31
語言 Language:華語/英語 Mandarin/ English
地點 Venue:芝城西北郊華人浸信會 Chinese Baptist Church of NW Suburbs

生命影響生命(滕近輝牧師的宣教生命)[華語]

生命影響生命(滕近輝牧師的宣教生命)[華語]

▪︎主題:生命影響生命(滕近輝牧師的宣教生命)
▪︎講員:滕張佳音師母
▪︎語言:華語 (有字幕)
▪︎聚會:中國福音大會 2023 宣教之夜
▪︎日期:2023年12月29日
▪︎地點:美國芝加哥
▪︎参考:中國福音大會 2023
https://www.gospel4china.org/
▪︎後期製作:宣道傳意台

靈魂牧者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主題:靈魂牧者
性質:母親節福音性主日
經文: (詩篇廿三)
日期:2023年5月14日
語言:粵語 
片長:54:11 mins
地點:沙田平安福音堂

中國教會 (2011, 2013-2019 共八年) 有關「佈道/宣教、異端」問卷統計報告

中國教會 (2011, 2013-2019 共八年) 有關「佈道/宣教、異端」問卷統計報告

透過《生命季刊》於2011年在香港亞洲博覽館舉行的「中國福音大會」及於2013-2019年每年在香港舉辦的「傳道人培訓會」,筆者蒙大會允准,在這八年的聚會中,派發及收集有關「佈道/宣教、異端」的11條開放性問題(雖不合量性研究規格,但較貼近與會者文化,盼增加回卷),以不記名、自願填寫方式作回應。

〈訪談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滕張佳音博士〉跨越動盪時代的不安全感,在本地與地極作主見證(華語)

〈訪談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滕張佳音博士〉跨越動盪時代的不安全感,在本地與地極作主見證(華語)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而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關心本地穆斯林:2017-2021 香港穆斯林研究

關心本地穆斯林:2017-2021 香港穆斯林研究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Inter-cultural Studies, ICS)於2017年5月4-6日慶祝立系四十週年時,在香港舉辦了亞洲宣教會議「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Today’s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Asia Experience),並凝聚了本港差會領袖、差傳教育工作者、宣教士、建道ICS校友、教會差傳牧者及信徒領袖等,前後共30多位形成「香港宣教人圈」,按本港需要的宣教議題,組成了三個研究小組,就是「穆斯林研究小組」、「群體策略研究小組」、「宣教培育研究小組」。

誰來關心他們?!2017-2021本港尼泊爾族群研究

誰來關心他們?!2017-2021本港尼泊爾族群研究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Inter-cultural Studies, ICS)於2017年5月4-6日慶祝立系四十週年時,在香港舉辦了亞洲宣教會議「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Today’s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Asia Experience),並凝聚了本港差會領袖、差傳教育工作者、宣教士、建道ICS校友、教會差傳牧者及信徒領袖等,前後共30多位形成「香港宣教人圈」,按本港需要的宣教議題,組成了三個研究小組,就是「穆斯林研究小組」、「群體策略研究小組」、「宣教培育研究小組」

從本地職場宣教到跨國雙職宣教(粵語)

講題:從本地職場宣教到跨國雙職宣教 (粤語)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語言:粵語
日期:2020.12.30
主辦:全球華⼈差傳⼤會 CMC Global 2020 - 基督使者協會 AFC (Ambassadors For Christ)
地點:溢樂華人浸信會 Sunset Church of San Franc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