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漣漪》滕張佳音序言
129 Views

《泰北漣漪》
滕張佳音序言

 

「漣漪」(ripples)是指水面上細微的波紋。北宋文人歐陽修〈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詞:「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1 而「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則描述物體掉在水面上,所產生的漣漪漸漸擴大,心理學上用於形容一個行動或行為帶來持續的影響。細閱《泰北漣漪》30多篇見證文章,正好反映一位宣教士投身在一個宣教禾塲上逾40年來所帶出的生命影響,像漣漪般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綜觀馬小芸宣教士(下文跟隨泰國學生們尊稱她為「馬老師」)所行過的宣教腳蹤,有以下5個關鍵要素甚值得華人教會有志投身宣教的新一代反思與傚法的:

1. 不違天召、知難而進、至死忠心

1976年馬老師從香港接受差派,要到泰北美塞侍奉。美塞是位於泰國最北部清萊府的一個小鎮,一河之隔是緬甸的大其力鎮,中間有一道橋連接兩地人民的交通往還。美塞與著名的 「金三角」 距離只約40分鐘車程。泰北「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邊境的一個三角形地帶,曾是世界主要的鴉片產地及加工地區,直至1988年經泰國王室和政府大力推行,才逐步種植穀物及咖啡,以取代盛產的罌粟。

馬老師與何以嵩牧師於1981年結婚之前,至少有5年單身女宣教士的生活在這時期的泰北地區。在馬老師的記述中寫下:「初到泰北時,水土不服引至全身痕癢、腳腫、瘧疾、傷寒、胃出血,這些就成為我在泰國病歷卡的記錄」。2

身處惡劣環境,加上自身健康欠佳,容易使人心思退;但馬老師手上一直戴著神學院金惠明老師贈予的指環,上面刻著「至死忠心」字樣, 3 婚後以此指環代替結婚戒指;甚至面對丈夫因心血管阻塞於2014年突然安息主懷,仍以此指環提醒自己,4 不違天召、知難而進、至死忠心!

2. 跨越文化、長期委身、植根終老

自1977年2月馬老師開展了泰北的宣教人生,5 至今已逾46載,由馬姑娘、馬老師、何師母、馬牧師,人生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稱謂;由年輕、至年長、至退休;由單身、至結婚、至寡居;由香港粵語文化,進入泰國文化,學習泰語,長期委身,生根建造,融入泰北泰人村的生活中,甚至以宣教工塲為家,準備退休終老於泰國。

很明顯,馬老師一生擺上的宣教果效影響深遠,值得今世代許多只願短期參與(short-termers)或慣於斜槓一族 6(slashers) 重新重視長線投身對跨文化宣教的意義及價值。

3. 教育宣教、百年樹人、基督社區

超過九成泰人信奉印度南傳至泰國的「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或稱「小乘佛教」(Hinayana Buddhism),但卻混雜著三種主要元素:佛教(上座部)、婆羅門教(例如:四面佛)與泛靈信仰(例如:精靈崇拜、養鬼娃)等;而在泰北,已發展成佛教文化藝術建築的旅遊產業,清萊更以黑廟、白廟、藍廟等為著名景點。在全國濃厚的佛教文化風俗習慣從小薰陶下的泰人,宣教士該採那種適切的宣教策略以接觸他們?

馬老師與已故丈夫何以嵩牧師於1994年同心在清萊泰人村建立多年的教會及教育事工「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由幼稚園、小學、初中、發展至高中;又設有孤兒院及週末中文學校等,在異教徒世界裡有機會「辦學」,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宣教策略!筆者因曾撰寫 〈在泰人村中興辦教會學校〉一文,已刋於《泰北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CCEC廿五週年 (1994-2019)感恩見證集》中,7 故不再在這裡贅述了。

30年前在泰北的這遍荒地上,從開拓小型的幼稚園起始,逐步興辦小學、中學、高中等,至今已成為一所獲泰國政府認可和資助、具一定規模的基督教晨光學校,擁有學生宿舍、標準泳池、還有永通基督教堂。教育中心的建築物不斷建成︰培英樓、培幼樓、培志樓、培德樓、培群樓……校園大門高掛著十字架,校園內到處都繪上許多聖經故事的壁畫,在泰人佛教村落中,竟自成了一個基督教社區,實在是上帝的奇工、也是多人經年的努力!

四百多個學生,數十位老師和同工,每天清晨5點半起牀晨操跑步,一起靈修、唱詩、跪禱、吃早餐、上課、早會聽聖經教導、吃午餐、做作業、活動、吃晚餐、晚禱……。每天陪伴學生們學習及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透過基督教教育,潛移默化,滴水穿石,模造莘莘學子的品格,生活中傳遞基督信仰,影響及建造生命。透過學生,更可以接觸學生的家庭、父母親友、社區隣舍/村民;這就是最自然接觸泰人佛教村落的方法。

4. 信心仰望、教育/動員、分享資源

宣教士憑信心踏上宣教之路,除了操練默默仰望主的供應(包括:宣教士個人及家庭的基本需用;宣教士也須為在工塲所開展的事工籌措事工經費)。像何牧師及馬老師在泰北山區泰人村落中興辦學校, 發展教育,需要大量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馬老師經常馬不停蹄,奔走於北美、亞洲等地各華人教會中,分享泰北異象與需要,這就是由宣教士第一身分享有力的「宣教教育」(mission education);她亦十分歡迎各地而來泰北觀摩了解的短宣隊伍、又甚鼓勵教牧及信徒來昌孔教育中心作短期支援性的教學,這就是由宣教士直接發起的「宣教動員」(mission mobilization)。

從本書30多位見證人所分享的內容,便可見許多不同地區的教牧及信徒真的來一趟泰北之後、生命也被觸動了、再多來幾趟、不少後來也走上了長期宣教之路。可見宣教士長期委身在一個工場的生命樣版,不單成了當地人的祝福,也成了被教育者、被動員者的祝福,那怕是短期性的……。

就這樣,資源豐富的地區,願意具體分享其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給匱乏的地區,盼望在神的國度裡,有更多因福音而願意彼此分享資源(share resources)之舉措。

5. 團隊侍奉、身教言教、生命傳承

興辦一所正規的學校,不單需要基礎硬件(校園、校舍、設施、器材……),興辦一所優秀的基督教學校,更需要一群有愛心合乎教學水平的基督徒老師。馬老師堅持昌孔教育中心的老師必須全部是基督徒。

泰國基督教總會公佈:「2023年泰國信徒約65萬,全泰國有8,205間教會,傳道人8,000位。」8 泰國信徒不多,從事教育又願意到鄉村教書的甚少,晨光學校要物色全是基督徒老師十分困難,求主預備!馬老師明白這個困難,但情願鼓勵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海外信徒來作短期或長期宣教服侍,以補本地基督徒老師之不足數目。

現在僅有的老師們是額外辛勞,一人挑起多人的擔子,除了教學,還要兼管校務行政,又兼游泳教練,又作建築工頭……;也參與教會的義務侍奉。他們也按需要繼續進修,在專業上、或神學上,不斷裝備自己。他們都是身教言教,全然擺上,鞠躬盡瘁!

學校與教會,不單是向未信者傳福音的基地,也是信徒受訓的基地。馬老師已將各個事工的帶領性崗位逐步傳承(passing on the legacy)給年輕的一代,從旁加權(empower)、鼓勵(encourage)、扶持(support)及建立團隊(team building)。

良善忠心又辦事能幹的宣教士總會有一天退役, 唯福音之火將繼續燃燒, 所牽起的漣漪將繼續擴散!求主堅立何牧師及馬老師手所作的工!願主大大使用泰北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CCEC整個同工團隊,阿門!


1〈漣漪〉《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4118 (下載日期 2023/4/6)。

2 何馬小芸〈幸福的人〉。《泰北漣漪》泰國: 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 2024年10月,頁34-39。https://online.fliphtml5.com/ndemy/owoa/ (下載日期 2024/9/12)。

3 馬小芸〈主恩數不盡〉。中國信徒佈道會。《傳》雙月刊第136期,2011年3月。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10307 (下載日期 2023/4/6)。

4 馬小芸〈我的丈夫何以嵩牧師〉。《何以嵩牧師 (1941-2014) 記念集》,2014年,頁28-29。

5 何馬小芸〈幸福的人〉。《泰北漣漪》泰國: 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 2024年10月,頁34-39。https://online.fliphtml5.com/ndemy/owoa/ (下載日期 2024/9/12)。

6 廖錦興〈斜槓世代〉。《信報》2020年12月10日。http://startupbeat.hkej.com/?p=96440 (下載日期 2023/4/6)。

7 滕張佳音〈在泰人村中興辦教會學校〉。《泰北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CCEC廿五週年 (1994-2019) 感恩見證集》,2019年,頁61-62。https://eresource.ifstms.org/2019/12/在泰人村中興辦教會學校/

8 參:2023年1月何馬小芸家書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BfY6qc45db5WH4UMcs6Cai6iFQ2Z7S_A/view?hl=zh-tw
「泰國基督教總會公佈:2023 年泰國信徒約 65 萬,全泰國有 8,205 間教會,傳道人 8,000位。到 2028 年是基督教傳入泰國 200 年,泰國基督教總會推動 “Love Thailand 2028 1-1-1” 希望在 2028 年有一百萬基督徒,一萬間教會,一萬位傳道人。請代禱 !」


滕張佳音〈序言〉。《泰北漣漪》。泰國:基督教昌孔教育中心, 2024年10月,頁14-19。
https://online.fliphtml5.com/ndemy/owoa/

滕張佳音博士

滕張佳音博士

國宣創辦人

▪︎美國芝加哥三一福音神學院文學碩士(宣教)及教牧學博士(宣教學)
▪︎前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副教授
▪︎牧職神學院榮譽創院院長
▪︎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

復活和生命

簡介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主題:復活和生命
▪︎經文:(約十一25新譯本)(詩篇十六11和合本) 
▪︎語言:粤語
▪︎性質:復活節福音主日
▪︎地點:宣道會宣嶺堂
▪︎日期:2024年3月31日

末世預兆與福音廣傳 The Sign of The-end-of-age and Evangelism(華語/英語)

講員 Speaker:滕張佳音博士 Dr. K. Y. Cheung Teng
主题 Title:末世預兆與福音廣傳 The Sign of The-end-of-age and Evangelism
經文 Scripture:(太廿四 3-14) (Matthew 24:3-14)
日期 Date:2023.12.31
語言 Language:華語/英語 Mandarin/ English
地點 Venue:芝城西北郊華人浸信會 Chinese Baptist Church of NW Suburbs

生命影響生命(滕近輝牧師的宣教生命)[華語]

生命影響生命(滕近輝牧師的宣教生命)[華語]

▪︎主題:生命影響生命(滕近輝牧師的宣教生命)
▪︎講員:滕張佳音師母
▪︎語言:華語 (有字幕)
▪︎聚會:中國福音大會 2023 宣教之夜
▪︎日期:2023年12月29日
▪︎地點:美國芝加哥
▪︎参考:中國福音大會 2023
https://www.gospel4china.org/
▪︎後期製作:宣道傳意台

靈魂牧者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主題:靈魂牧者
性質:母親節福音性主日
經文: (詩篇廿三)
日期:2023年5月14日
語言:粵語 
片長:54:11 mins
地點:沙田平安福音堂

中國教會 (2011, 2013-2019 共八年) 有關「佈道/宣教、異端」問卷統計報告

中國教會 (2011, 2013-2019 共八年) 有關「佈道/宣教、異端」問卷統計報告

透過《生命季刊》於2011年在香港亞洲博覽館舉行的「中國福音大會」及於2013-2019年每年在香港舉辦的「傳道人培訓會」,筆者蒙大會允准,在這八年的聚會中,派發及收集有關「佈道/宣教、異端」的11條開放性問題(雖不合量性研究規格,但較貼近與會者文化,盼增加回卷),以不記名、自願填寫方式作回應。

〈訪談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滕張佳音博士〉跨越動盪時代的不安全感,在本地與地極作主見證(華語)

〈訪談國際短宣使團創辦人滕張佳音博士〉跨越動盪時代的不安全感,在本地與地極作主見證(華語)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而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關心本地穆斯林:2017-2021 香港穆斯林研究

關心本地穆斯林:2017-2021 香港穆斯林研究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Inter-cultural Studies, ICS)於2017年5月4-6日慶祝立系四十週年時,在香港舉辦了亞洲宣教會議「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Today’s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Asia Experience),並凝聚了本港差會領袖、差傳教育工作者、宣教士、建道ICS校友、教會差傳牧者及信徒領袖等,前後共30多位形成「香港宣教人圈」,按本港需要的宣教議題,組成了三個研究小組,就是「穆斯林研究小組」、「群體策略研究小組」、「宣教培育研究小組」。

誰來關心他們?!2017-2021本港尼泊爾族群研究

誰來關心他們?!2017-2021本港尼泊爾族群研究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Inter-cultural Studies, ICS)於2017年5月4-6日慶祝立系四十週年時,在香港舉辦了亞洲宣教會議「今日的宣教訓練──亞洲經驗」(Today’s Missionary Training: The Asia Experience),並凝聚了本港差會領袖、差傳教育工作者、宣教士、建道ICS校友、教會差傳牧者及信徒領袖等,前後共30多位形成「香港宣教人圈」,按本港需要的宣教議題,組成了三個研究小組,就是「穆斯林研究小組」、「群體策略研究小組」、「宣教培育研究小組」

從本地職場宣教到跨國雙職宣教(粵語)

講題:從本地職場宣教到跨國雙職宣教 (粤語)
講員:滕張佳音博士
語言:粵語
日期:2020.12.30
主辦:全球華⼈差傳⼤會 CMC Global 2020 - 基督使者協會 AFC (Ambassadors For Christ)
地點:溢樂華人浸信會 Sunset Church of San Francisco